技道两进,心迹双清
展览名称:
技道两进,心迹双清。
展览时间:
2020年10月份到11月份
展览地点:
徐州(10月10日—25日)
淮安(10月20日起开展)
苏州(10月30日到11月30日)
主办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姑苏城外美术馆
徐州市图书馆
顾见君文化发展总部(刘淮书法陈列馆)
刘淮,淮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教育书协常务理事。1968年出生于涟水,199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大美术系,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2008年获南京师大首届艺术硕士,作品获学院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5任教于淮安师范学校,96年曾获首届五星工程获。1999年任教于江苏师大,现为江苏师大书法系主任,曾于2016年获徐州市十佳师德模范和江苏师大十佳师德模范,2018年获出彩师大人,曾多次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和“最佳指导老师”。五体皆擅,风格多样,曾在北京七九八艺术区和宋庄、上海、安徽、无锡、徐州、淮安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和联展,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马里兰州东方艺术馆收藏,多年来一直在教学和创作中勤耕不懈,淡泊名利,早年作品曾参加一些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并获奖。
授业恩师著名书法篆刻家马士达先生题展标
刘淮兄书法展序
书法一道,代降而卑,以为晋不及汉,唐不及晋,宋不及唐,古必不可复者,惑也。苏子瞻云,非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此真言也。刘熙载曰,一代有一代之书,莫不肖一代之人,可谓同工之论,此亦书法绵延之理也。
古人之书法,纯为余事,无论《兰亭》、《祭侄》,亦或元章、子昂之手札,莫不若是。黄石斋尝言,书法为学问中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非言不关心,其所关心者,立德、立功、立言,然于书法不曾少懈。此古人欺余哉。非欺余也,古之为士,莫不进学堂,考功名,研墨习字,基本之功,虽不言能独开生面,自成气候,然笔下生风,规模成型,此古今书法之异也。古之书,为学问功名之余事,先为实用,而后方有传世之念,今之书,自成一格,以艺术而非为实用也。
涟水刘淮,而志于书法,临池不辍四十余载,不曾稍懈。少时,尝学于淮阴名家戚庆隆、王买成先生,戚先生以颜体及魏碑书名世,此刘淮书之始,亦其根基所在;青年时,负笈金陵,入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系统研习,受教于尉天池、马士达诸先生,诸先生皆当世书法篆刻之名手,或长于创作,或于理论多有心得,游学其间,如鱼得水,技道两进。再者金陵为江南文化重镇,文脉流传,文明昌盛,书画名家荟萃,薰染其间,技艺日进。毕业际,马士达先生以“技道两进、心迹双清”赠,既是鼓励,亦是期许;2006年再次负笈金陵,求学问道,再得诸先生教导,或创作、或思考,毕业际作品代表南京师大赴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学院奖。
书法之难,既难于精专,更难于博取,精专博取,看似两端,实理一也。刘淮于书,五体皆能,真草隶篆行,皆有风采,既重博取,亦关注于精专,此刘淮之雄也。精五体,非为贪多炫技,实教学之需也,于教学外,亦当代书家之需也。当代书家,不同于古人,最大之区别在于眼界,东坡子昂虽为书法巨子,然其不曾目睹甲骨,未见汉简,敦煌册子更不曾见,与今人之所见,相去远矣,此亦当代书法之资也。当下考古发掘日出,古人之念一改再改,另古人以书法为实用,今人以书法为艺术,此亦要求学书者当眼界广阔,不能囿于一家一派及一体,应融会贯通,鎔铸诸体。
刘淮书法虽擅五体,但亦有轻重,篆隶楷当为其基,而行草则为其变,虽然注力于正书,实其求在行草。其作书,手法多样,不拘于一,或高执笔或低执笔,皆随性所之,亦为表达之所求。其书,或正或侧,或清雅或古拙,或强调规矩或狂野疏宕,既能为雄浑之颜体,亦可为清雅之小楷,信手拈来,不一而足。既是天赋才情,亦是后天之功,皆其对书法之精研深究之现。其书虽变化多样,风格面目迥异,但皆自言自语,独抒自性,此书法之真理所在。
月前,刘淮邀吾品读其已亥病后之作,近千余件作品,可知其对书法之真,对余言:从此千余件作品中遴选三百件,以办展。使余为序。余深感其拳拳之心,以此千言为序,以对其千件作品。
是为序。
庚子八月初六秋分,上虞陈宇于云在山房
积健为雄 自然率真
——小议淮之书法
文张可
据我所知,近些年每年都有江苏师大书法专业学子考取南京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且专业成绩大都较为突出,我还从这些学生的口中知晓,他们书法本科时都师从江苏师大书法系主任淮之先生等,观这些刚考取书法研究生同学的作品,其作品的风格全然没有老师的痕迹,而古帖古碑经典法帖的影子于作品中时有消息,虽然其作品显得还很稚嫩,但绕有古意情趣,大有开掘发展之潜力,这大概也是南大书法专业名导方小壮教授收录他们的大致原因吧!
如果对中国学院书法专业现状略有了解者都知道,现在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学老师书法风格的比比皆是,有的学生的作品酷似师者,如果掩上名姓,我们有时是分辨不出谁师谁弟来的,我认为这样仅学其师之貌,不习经典之精华是当今书法高等教育的弊端。而淮之的学生能不师乃师之迹,深入研习古典经典,我认为这应该完全归功于淮之书法教学思想的科学性和长期不搞个人崇拜,正确理解传统的导向性所获,这亦是淮之数年书法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关于他的书法教学,我还没有真正与淮之面对面深入探讨过,待再去彭城或淮之再来金陵时我们一定再作个不知东方既白的长谈,由此谈书论道话书法教学过把瘾。
淮之是我从少年时就结交的书友,记得那时他刚从南师大书法专业毕业分配到楚州师范教授书法,因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所以平日里我们过往频繁。记得有一年夏天的夜晚我与淮之等友朋聚于师院外一角的露天排当,那夜的天空甚是皎洁,星星也多,淮之感慨道,“看到这些星星的分布,就想到了书法作品的布局留空。如果我们书法创作时也如星星在天上之自然布置,作品一定很出彩………”多么富于诗意的联想啊!如今淮之的书法能有如此的成绩,与他一以贯之的善于观察自然万物之流变,和富于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观淮之于庚子夏日创作的草书横幅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其书线条流动,不由让人回肠荡气,这些弯弯曲曲、牵引环绕的线条,有时如长绸飞舞、轻风飘拂,有时又如鹰击长空,划然长啸,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音乐节奏之美感。如“马蹄”二字,“马”字草化简练,极富动态,而“蹄”字是一条缠结萦绕的长线,组合成一座崔巍的山峰,令人联想到崇高。此二字独占一行,且“蹄”字下方大块留白,与全篇紧密处对比强烈,疏密有致,自自然然,这也是创作者匠心独具之处。
近年来淮之书法中占据最多的是行书,他的行书体貌有鲁公“三稿”的意韵,其书落笔沉着,行笔略缓,墨法下沉积聚较多,故而线质就明显地宽厚起来了。笔画的转折处,则多用颜氏的“折股钗”之法,饱满浑厚。淮之于行书创作中化虚笔为实笔,摒弃了笔画末了的尖锐和圆转的虚线,使线条更为简净、突出主干。因行书尖刻的消失,含蓄、内敛的韵致则增强了许多。在结体上,淮之运用外拓法,转折之处多见环拱开张的框架,使得字内空间显得分外开阔、开朗,即使是重笔落下,依然是空间颇敞。同时在淮之的行书作品中时时还透露出魏碑的拙趣,巧妙地将碑之趣与帖之情结合在一起。虽然二者来源不同,但其风格于淮之笔下还能如此的协调统一在一纸之上,甚是可贵。可以这样说,淮之行书七分帖意,三分碑味,因而其书灵巧流动中不失刚健,古厚含蓄中寓有生拙之气,这就是作者颇善组合取舍的技巧,很有一种“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意趣。
淮之的篆隶书亦颇具特色。他作隶书不拘于一碑一简,而是能如云悠悠,决非形色;如水荡荡,决非流波。淮之的隶书有意规避者先前的庄重,在创作中自觉杂以行草笔法,轻松活泼、快笔点染,那些流美的墨线短而急,刹那间一惊而过,未及收拾停当早已转移到下一个笔画上了。用笔节奏变化强烈,柔中寓刚,波磔及挑笔流畅饱满,通篇来看,一派汉人的高古风神。通篇之内充满了飞动、轻松和机灵的意味,行草笔法展示充分。这种奇纵的隶书语式,实与淮之的本质性情一脉相承。再观其篆书,其用笔洒脱、质朴凝重。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及用笔的方圆、曲折等使繁者不繁、简者不简、刚柔相济;在结字上充分调动移挪、避让、舒敛、参差、轻重、错落、开合、欹正的结字手段,其作品形成了气象沉雄朴茂,韵致流畅自然的审美格局。
纵观淮之诸体创作,其作品的通篇开局,均有参差错落,纵横开阖之致,表现出健虚雄浑之气,这一风格的形成,源于他在结字、用笔、用墨上的个性特点。其作品的结体随着创作情绪的展开与变化而多种多样,突出用笔节奏感,结字的空间布置巧用“开合聚散”之法,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质朴率真,一任自然。
听说淮之将于近期在彭城、淮上和姑苏三地同时举办书展,根据我多年与淮之接触和了解,遂有感在展览前夕写了如上文字,也不知当否?还请各位方家大教我。
庚子秋月晴窗记于金陵城东望黎山居
江苏师范大学(13013990905)
苏州姑苏城外美术馆(18962167777)
淮安顾见君文化发展总部(15861757878)
徐州市图书馆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部分来源网络,重在分享,如有任何争议均可与我们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昆山商情微信号: kssqnews
商务合作微信:g429x929
电话:15062684029
QQ:1528610869
联系我们:ammyad@sina.com